“我叫小索,有事找我”
“我叫小索,有事找我”
“我叫小索,有事找我”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(lǐchénlóng)
6月3日,在(zài)鹤壁市山城区综治中心,调解员索昊建正在给企业职工进行电话回访。电话那头传来(chuánlái)感激(gǎnjī)的声音:“当时我那个工伤赔偿费,真是多亏了您帮忙调解啊!”
“刚才打电话的是我之前的一位调解(tiáojiě)对象老姚。”索昊建介绍道,2021年1月6日,老姚在工作中(zhōng)发生工伤事故,在山城区职工医院就医,但所在企业一直没有进行工伤补偿,便来到工会(gōnghuì)求助。
在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电话沟通后,索昊建对该案有了初步了解。“企业称经济有困难,未能(wèinéng)给予(jǐyǔ)补偿,其本人又在外出差,近期不能回来。”索昊建说(shuō)。面对(miànduì)如此局面,索昊建一边让老姚放宽心,一边全力开始了调解工作。
面对企业初期的推诿与(yǔ)回避,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“2021年1月(yuè)14日,我们前往用人单位沟通协商(xiéshāng)。”索昊建回忆道,“当时(dāngshí)我们向企业说明职工仍在住院治疗,希望他们能先行支付工伤赔偿费。尽管工作人员耐心调解,但企业仍以经营困难(kùnnán)为由,未能达成一致。”
两天(liǎngtiān)后的1月16日,调解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登门沟通。遗憾的是,企业(qǐyè)负责人(fùzérén)未能全程参与,中途因故提前离开,使得(shǐde)调解未能取得实质进展。面对沟通不畅的局面,调解团队于1月20日主动调整了工作方式,选择直接前往企业预约并等待与负责人会面,期待通过更直接的对话来寻求矛盾(máodùn)的化解方案。
“当时我们(wǒmen)明确告知企业,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,更是企业应尽的义务,企业经过(jīngguò)一番考虑,最终同意调解处理此事。”索昊建(suǒhàojiàn)说,“2021年2月6日,该案成功调解,企业支付了当事人3.4万元的工伤赔偿费(péichángfèi)。”
“通过小索帮忙调解,就(jiù)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事情就解决了。”老姚说,“比走仲裁、诉讼程序最少节省(jiéshěng)了半年时间。”
从2006年(nián)工作至今,索昊建一直(yìzhí)致力于群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,这一干就是将近20年。2022年,山城区总工会(zǒnggōnghuì)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“小索调解工作室”。“调解室成立以来,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2起,累计帮助职工113人,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(yúwànyuán)。”索昊建说(shuō)。
随着矛盾类型的变化,化解手段也在(zài)不断创新,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。如今,“小索调解(tiáojiě)工作室”通过“现场调解、云端连线、部门联动”三大(sāndà)模式,将更多劳动争议(zhēngyì)化解在萌芽之中。
“小案”不“小办”,调解暖人心。说话间,不时有居民群众来找小索议事,大事小事都(dōu)想跟小索说道(shuōdào)说道。“我叫小索,有事找我”成了索昊建挂在嘴边(zuǐbiān)的口头禅。
品牌调解室建设是新形势下人民调解(rénmíntiáojiě)发展的自身需要,更是人民调解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举措。“‘小索调解室’是我(wǒ)区工会(qūgōnghuì)践行‘枫桥经验’的创新实践,我们将积极发挥个人品牌调解室效应,倾情化解各类矛盾(máodùn)纠纷,努力打造群众信赖的‘调解桥梁’。”鹤壁市山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(fù)书记、副主任、区总工会主席陈波军说。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(lǐchénlóng)
6月3日,在(zài)鹤壁市山城区综治中心,调解员索昊建正在给企业职工进行电话回访。电话那头传来(chuánlái)感激(gǎnjī)的声音:“当时我那个工伤赔偿费,真是多亏了您帮忙调解啊!”
“刚才打电话的是我之前的一位调解(tiáojiě)对象老姚。”索昊建介绍道,2021年1月6日,老姚在工作中(zhōng)发生工伤事故,在山城区职工医院就医,但所在企业一直没有进行工伤补偿,便来到工会(gōnghuì)求助。
在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电话沟通后,索昊建对该案有了初步了解。“企业称经济有困难,未能(wèinéng)给予(jǐyǔ)补偿,其本人又在外出差,近期不能回来。”索昊建说(shuō)。面对(miànduì)如此局面,索昊建一边让老姚放宽心,一边全力开始了调解工作。
面对企业初期的推诿与(yǔ)回避,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“2021年1月(yuè)14日,我们前往用人单位沟通协商(xiéshāng)。”索昊建回忆道,“当时(dāngshí)我们向企业说明职工仍在住院治疗,希望他们能先行支付工伤赔偿费。尽管工作人员耐心调解,但企业仍以经营困难(kùnnán)为由,未能达成一致。”
两天(liǎngtiān)后的1月16日,调解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登门沟通。遗憾的是,企业(qǐyè)负责人(fùzérén)未能全程参与,中途因故提前离开,使得(shǐde)调解未能取得实质进展。面对沟通不畅的局面,调解团队于1月20日主动调整了工作方式,选择直接前往企业预约并等待与负责人会面,期待通过更直接的对话来寻求矛盾(máodùn)的化解方案。
“当时我们(wǒmen)明确告知企业,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,更是企业应尽的义务,企业经过(jīngguò)一番考虑,最终同意调解处理此事。”索昊建(suǒhàojiàn)说,“2021年2月6日,该案成功调解,企业支付了当事人3.4万元的工伤赔偿费(péichángfèi)。”
“通过小索帮忙调解,就(jiù)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事情就解决了。”老姚说,“比走仲裁、诉讼程序最少节省(jiéshěng)了半年时间。”
从2006年(nián)工作至今,索昊建一直(yìzhí)致力于群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,这一干就是将近20年。2022年,山城区总工会(zǒnggōnghuì)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“小索调解工作室”。“调解室成立以来,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2起,累计帮助职工113人,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(yúwànyuán)。”索昊建说(shuō)。
随着矛盾类型的变化,化解手段也在(zài)不断创新,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。如今,“小索调解(tiáojiě)工作室”通过“现场调解、云端连线、部门联动”三大(sāndà)模式,将更多劳动争议(zhēngyì)化解在萌芽之中。
“小案”不“小办”,调解暖人心。说话间,不时有居民群众来找小索议事,大事小事都(dōu)想跟小索说道(shuōdào)说道。“我叫小索,有事找我”成了索昊建挂在嘴边(zuǐbiān)的口头禅。
品牌调解室建设是新形势下人民调解(rénmíntiáojiě)发展的自身需要,更是人民调解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举措。“‘小索调解室’是我(wǒ)区工会(qūgōnghuì)践行‘枫桥经验’的创新实践,我们将积极发挥个人品牌调解室效应,倾情化解各类矛盾(máodùn)纠纷,努力打造群众信赖的‘调解桥梁’。”鹤壁市山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(fù)书记、副主任、区总工会主席陈波军说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